現在我們評價一個工業互聯網,往往一般看上面的應用,而不是評價平臺的本身。這種情況有合理之處,也有不合理的地方。
“是騾子是馬,拉出來溜溜”。工業互聯網做得好,當然應該有實際的案例。如果連拿得出手的案例都沒有,誰會相信這個平臺好呢?所以,用應用評價是有合理性的。
但是,沿著這個方向走下去,大家開始比有多少應用、跨越了多少個領域,而忽視平臺自身技術。這也是有問題的。
平臺的本質是工具,應用的本質是產品。工具的作用,是幫助人們高效率、低成本、高質量地生產產品。平臺的作用,也是幫助人們高效率、低成本、高質量地開發應用。用產品去評價工具不一定合理。打個比方,三百人拿著鋤頭種田,比一個人用拖拉機種田,收獲了更多的莊稼。能說鋤頭比拖拉機更好嗎?用應用來評價平臺,就像這個邏輯。只會鼓勵企業的盲目擴張、跑馬圈地。
國內企業在賣應用的時候,國外卻在賣平臺。
其實,國外大廠很難像國內企業這樣賣應用。原因很簡單:平臺的復制性強、產品的復制性弱。國外的人工成本,大企業往往只適合做平臺,而做平臺的技術含量要求高、收益也大。有種類似現象:國外企業在數據庫、PLM的占有率很高,ERP較高,而MES低。原因就是系統通用化的程度有差異。但換個角度:國內有能力開發通用產品的企業少、本事不夠大,難以和國外大企業競爭。
人類社會的開始進步,本質是一般靠生產力的提高、是靠勞動效率的提升、是靠工具所發展。知識經濟的特點就是強調的“復用”。如果在通用平臺技術上落后,那將是真正的落后!
現在,國內工業互聯網企業以“賣產品”為主。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:大多數工業企業沒有直接在平臺上開發應用的能力,只能購買應用。
回顧中國的技術時經常發現:相對落后的技術容易成功、二流技術人員混得更好。反思起來:這些技術和人,更適合中國的國情。這些教訓值得互聯網公司吸取。但從長遠看,工業互聯網的健康發展,還是要靠平臺和工具,而不是靠人海戰術。這一點,國家層面應該重視起來。否則,等我們意識到以后,又落后了。